作者:古凡宸
免疫治療抗癌興起
免疫治療一直在都在人類對抗癌症的過程中扮演一定的角度,早年使用細胞介素「增強」免疫的方式,包括interferon、interleukin都只有扮演一些配角,毒性也大;另一方面則是癌症疫苗,這到目前還是研發中的療法。
一直到 anti-CTLA-4 作用在黑色素細胞瘤才有新進展。這個做法是降低腫瘤細胞對於免疫系統的抑制,與原本的踩油門的方式不同,是改用「放開煞車」的邏輯。此機轉在 2011 ipilimumab 獲得 FDA 核准後漸漸成為主流,也被統稱作checkpoint antibody。
但一直要到 2012 anti-PD1、anti-PD-L1兩個藥物登上 NEJM,才引起全世界的注目。也是類似的放開煞車的邏輯,這個戰術不只在黑色素細胞瘤有比 ipilimumab 更高的療效,在 2015年也跨足病人較多的主流癌症--肺癌中的鱗狀上皮細胞。除了臨床試驗、類似藥物、治療適應症都如雨後春筍冒出來,關於機轉的研究也發展中。
誰會有效
其中一個大家關心的問題就是如何預測臨床效果,MSKCC 的團隊為了回答這個問題,連續出了兩篇相當重要的研究,第一篇是在 NEJM。